戈特黑尔夫和拉缪

par Thomas Kadelbach

Thomas Kadelbach, né en 1979. Après des études d'histoire et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à Angers, Fribourg et Madrid, il collabore au projet de recherche FNS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Suisse, 1945-1990. Thèse de doctorat sur Pro Helvetia et l'imag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Actuellement collaborateur scientifique à l'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
, Thomas Kadelbach, born in 1979. Studied history and French literature in Angers, Fribourg and Madrid.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SNSF research project Switzerlan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1945-1990. PhD thesis on Pro Helvetia and the image of Switzerland abroad. Currentl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文学
书籍
精神国防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当代文学基本沦为瑞士文化基金会外宣文化活动的弃儿。 基金会只注重少数几个代表瑞士国家精神的作家,如耶热弥亚·戈特黑尔夫(Jérémias Gotthelf 1797—1854)和查尔斯·费迪南德-拉缪(Charles Ferdinand Ramuz 1878—1947)。在精神国防运动①时期,戈特黑尔夫被视为瑞士文学的领军人物,深受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宠爱。1938年12月,联邦委员会发布公告,号召公民们发扬《瑞士精神》, 并且对戈特黑尔夫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他的作品深入人心,光他的名字就足以说明瑞士精神这一概念的实质”。

戈特黑尔夫生前一直是1848年联邦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但是到了二战前夕,他却得到了瑞士官方的力捧。在这一时期,瑞士的文化政策开始呈现出保守主义和反现代主义的色彩。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现代化的危机使瑞士人渴望再树在瑞士价值观基础上的文化复兴。保守主义思想趁机抬头,倡导瑞士回归到乡村田园生活时代,并且恶毒攻击现代化、城市化以及国际主义思潮。在保守主义者眼中,乡村田园生活是瑞士国家身份认同的绝对标准。在这种背景下,戈特黑尔夫的作品就被理解为是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抨击,因此一跃成为健康的瑞士文学的代表。

像戈特黑尔夫一样,沃州作家查尔斯·费迪南德-拉缪也被精神国防运动重新回收利用,成为农民文学的旗帜和民众灵魂的代言人。瑞士官方将拉缪的作品故意从政治的角度进行解读,认为意在揭示工业化和苏联集体化的危险。

二战之后,精神国防运动理念依然在瑞士文化外宣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戈特黑尔夫的小说成为瑞士文化基金会推出的第一批文学翻译项目的宠儿。在当时,这位作家的作品在国外并没有知名度,但是基金会认为他的小说代表了瑞士的国家身份认同,一定要大力推介。然而由于戈特黑尔夫作品充斥了大量的伯尔尼的方言和土话,这项伟大而艰巨的翻译事业最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瑞士文化基金会新闻处连续在国外媒体上发表文章,力争让戈特黑尔夫“冲出国门,走向世界”。1958年,戈氏作品《黑蜘蛛》被译成英文,1960年又被译成日文,全部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提供赞助。

在同一时期,拉缪也成为瑞士文化基金会的王牌出口产品。许多瑞士学者在国外讲学时都大谈这位沃州文学家的作品。基金会新闻处也在国外的报纸上介绍拉缪的生平。在上世纪50年代,尼斯大学中心设立了查尔斯·费迪南德-拉缪教席,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

对戈特黑尔夫和拉缪的吹捧反映了瑞士文化基金会政策的总体特征。在上世纪50年代之前,有关瑞士文化生活的新闻总是以少数代表瑞士精神的思想家、艺术家和作家为中心,对当代文学创作却完全视而不见。

 

①精神国防运动是瑞士的一场政治文化运动,从上世纪30年代兴起,60年代结束。该运动旨在弘扬瑞士的价值观,警惕法西斯集权主义、纳粹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在瑞士的传播。精神国防理念来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现代史上的灾难使瑞士认识到在非军事领域(如经济和文化)加强防卫的必要性。

(参见瑞士历史在线词典法文版http://www.hls-dhs-dss.ch/textes/f/F17426.php,译者注)

 

参考档案

瑞士文化基金会,I团队报告

参考书目

汉斯·于勒里克-罗斯特(Hans Ulrich Jost):《瑞士联邦的文化政策和价值观》,(Politique culturelle de la Confédération et valeurs nationales)参见贝尔纳·克里塔兹(Bernard Crettaz)、汉斯·于勒里克-罗斯特(Hans Ulrich Jost)、雷米·皮同(Rémy Pithon):《行尸走肉的人们,你们是否有灵魂?》,当代历史与社会丛书,洛桑1987年版,第19-38页(Peuples inanimés, avez-vous donc une âme ? Histoire et société contemporaines, Lausanne 1987, S. 19-38)

汉斯·于勒里克-罗斯特(Hans Ulrich Jost):《从戈特黑尔夫的反共产主义到瑞士联邦的反社会主义》,(De l’anticommunisme chez Gotthelf à l’antisocialisme helvétique) 参见米歇尔·卡亚(Michel Caillat)、 莫罗·瑟鲁迪(Mauro Cerutti)、让-弗朗索瓦·法耶(Jean-François Fayet)、斯蒂芬妮·鲁兰(Stéphanie Roulin):《瑞士反共史》,苏黎世,克洛诺斯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5页(Fayet, Jean-François; Roulin, Stéphanie (Hrsg.): Histoire(s) de l’anticommunisme en Suisse, Zürich, Chronos 2009, S. 29-45)

文章

The Spiritual defence

1938年12月9日,联邦委员会发布关于精神国防运动的公告。为了加强国家的凝聚力,联邦委员会建议成立瑞士文化基金会。公告指出作家耶热弥亚•戈特黑尔夫是瑞士精神的典型代表。

Feuille fédérale 1938, Vol. II.

Charles Ferdinand Ramuz

二战结束初期,沃州作家查尔斯•费迪南德-拉缪的作品成为瑞士文化外宣的王牌。他的作品的基调是渲染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拉缪在巴黎曾经生活过一段时期,然后返回了故乡沃州,创立了自己的风格。1949年,短波节目中心播出了介绍这位作家的专题节目。

Archives Swissinfo, en partenariat avec Memoriav

Gotthelf in England, 1953

1953年,瑞士文化基金会赞助出版了一部用英文写成的研究耶热弥亚•戈特黑尔夫的专著。这部书的作者是英国德语专家赫伯特•埃德森(Herbert Waidson)。这位专家曾经翻译了戈特黑尔夫的多部中篇小说,为瑞士和英国的文学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Gotthelf en Angleterre, 1953

英国德语专家赫伯特•埃德森撰写的研究戈特黑尔夫专著的扉页。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The Black Spider"

1958年,戈特黑尔夫的中篇小说《黑蜘蛛》的英文版在伦敦出版。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Gotthelf in Japan

1960年,《黑蜘蛛》的日文版出版,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提供赞助。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