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戈·罗彻尔发现瑞士

par Thomas Kadelbach

Thomas Kadelbach, né en 1979. Après des études d'histoire et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à Angers, Fribourg et Madrid, il collabore au projet de recherche FNS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Suisse, 1945-1990. Thèse de doctorat sur Pro Helvetia et l'imag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Actuellement collaborateur scientifique à l'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
, Thomas Kadelbach, born in 1979. Studied history and French literature in Angers, Fribourg and Madrid.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SNSF research project Switzerlan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1945-1990. PhD thesis on Pro Helvetia and the image of Switzerland abroad. Currentl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文学
讲座
读书活动
书籍
拉丁美洲

胡戈·罗彻尔(Hugo Loetscher)是作家和记者。他的经历真实地体现了文学在瑞士文化外宣方面的重要意义。罗彻尔于1929年生于苏黎世。1963年,这位作家在创作他的第一部小说时第一次得到瑞士文化基金会的资助。1967年,罗彻尔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当代瑞士文学讲座。该讲座是作家在南美洲举行的诸多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提供赞助。基金会1975-1980年的工作报告表明,罗彻尔多次前往国外举办巡回朗诵会和文学讲座。

罗彻尔还参加了两个针对美国的文化外宣项目,这两个项目体现了瑞士文化基金会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在外宣政策方面的优先考量。为了落实克洛蒂文化政策报告的指示精神,瑞士文化基金会极力改变其战略导向,开始注重满足创作者的需求。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基金会于1978年与南加州大学合作推出了常驻瑞士作家项目,这一项目使瑞士作家能够在洛杉矶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和写作。从1978年到1990年,许多著名的瑞士作家都成为该项目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如Walter Vogt、Friedrich Dürrenmatt、Eugen Gomringer、Adolf Muschg、 Hanna Johansen、Christoph Geiser、Urs Widmer、Daniel Odier、Herbert Meier、Yvonne-Meier Haas、Nicolas Bouvier 以及 Etienne Barilier。

基于同样的理念,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81年在纽约市立大学设立了一个瑞士教席。该教席的开题讲座由罗彻尔主讲,内容是瑞士四种语言区的文学概况。罗彻尔于1979年加入常驻瑞士作家项目,后来他的作品《橘中之秋》记载了他在洛杉矶的这段经历。

像同一代的其他作家一样,罗彻尔在他的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力图阐释瑞士的真实情况,对许多瑞士神话的理论依据进行了批判。这位苏黎世作家拒绝一切静态的文化理念,强调文化视角的多元化。他认为国家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并不具备真实性,因为国家是一个变体而不是一种单一不变的现象。当时瑞士的一些学者提出瑞士是一个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并由此推断瑞士的发展道路与其它国家完全不同。罗彻尔驳斥了这一观点,强调瑞士是一个正常的国家,与其它国家相比不好也不坏。由于罗彻尔经常在国外讲学,并且他的著作都被译成了外文,因此他的学术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国公众对瑞士的认知。

罗彻尔的经历不但反映了瑞士在文学方面“以人为本”的文化政策,而且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证明了在与他者的接触之后身份认同会发生变化。这位苏黎世作家在他的书中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对他者的观察最终会导致对自身的再发现。 因此,文化交流有助于解构那些构成国家身份认同基础的神话和偏见。罗彻尔在他的小说《介入型背叛者》(Le Déserteur engagé)中指出,瑞士自身成为一个需要被发现和研究的国家。这部作品于1982年在玻利维亚出版,由瑞士文化基金会出资印刷。

参考档案

瑞士文学档案室,胡戈·罗彻尔作品收藏部

参考书目

吉荣·德乌尔夫(Jeroen Dewulf):《四面出击:关于胡戈·罗彻尔的讲演与论文》,苏黎世,迪奥赫内斯出版社2005年版 (In alle Richtungen gehen. Reden und Aufsätze über Hugo Loetscher, Zürich, Diogenes 2005)

文章

Hugo Loetscher

胡戈•罗彻尔(Hugo Loetscher)于1929年生于苏黎世。在上世纪60年代前半段,他发表了他的第一批小说。胡戈•罗彻尔是一位伟大的旅行家,也是文化杂志《Du》的撰稿人。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他撰写了许多有关文学和拉美政治局势的文章。他在文学作品中强调与他者接触的必要性,认为对他者的观察有助于对自身的再发现。

Photo : © Sabine Dreher

"Herbst in der Grossen Orange"

胡戈•罗彻尔多次参加瑞士文化外宣活动。1980年,他加入了常驻瑞士作家项目。该项目创于1978年,由瑞士文化基金会与南加州大学联合推出,加入该项目瑞士作家能够在洛杉矶进行为期半年的教学和写作。胡戈•罗彻尔正是根据自己在洛杉矶的经历创作了《橘中之秋》。图为作品的封面。

"Swiss writer-in-residence"

常驻瑞士作家项目促进了瑞士文学在美国的传播。1995年,南加州大学编辑出版了文选《梦想永远不会成为现实》,收录了24位在加州工作过的瑞士作家的文章。图为该书的封面。

The discovery of Switzerland

胡戈•罗彻尔的许多作品都被翻译成外文并且在国外发行。1982年,瑞士文化基金会出资将作家的自传体小说《介入型背叛者》中的一个章节《印第安人对瑞士的发现》翻译成西班牙语。图为该书的封面。

If God was Swiss...

1991年,胡戈•罗彻尔的短篇小说集《如果上帝是瑞士人…》的法文版在巴黎出版。该书采用批判和讽刺的手法对瑞士的传统神话提出了质疑,而这些神话是瑞士国家认同的基础。图为该书的封面。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