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拯救瑞士形象

par Thomas Kadelbach

Thomas Kadelbach, né en 1979. Après des études d'histoire et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à Angers, Fribourg et Madrid, il collabore au projet de recherche FNS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Suisse, 1945-1990. Thèse de doctorat sur Pro Helvetia et l'imag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Actuellement collaborateur scientifique à l'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
, Thomas Kadelbach, born in 1979. Studied history and French literature in Angers, Fribourg and Madrid.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SNSF research project Switzerlan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1945-1990. PhD thesis on Pro Helvetia and the image of Switzerland abroad. Currentl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电影
精神国防
二战
普拉厄森斯
美国
中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兰工程师拉萨尔·韦克斯勒(Lazar Wechsler)来到瑞士。1926年,他与瑞士民航工业的先驱瓦尔特·米特尔霍尔策(Walter Mittelholzer)共同创立了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Praesens SA)。在上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该公司在瑞士文化外宣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公司拍摄的电影都是以人文主义和人类大团结为主题,巧妙地迎合了当时国际上的需求,并且强化了瑞士联邦政府所期望展示的国家形象。公司制作的绝大多数电影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特别是利奥波德·林特贝格(Leopold Lindtberg)于1944年导演的故事片《玛丽-路易斯》。该片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姑娘为了逃避战争的苦难来到瑞士生活的故事。1945年,这部电影荣获奥斯卡最佳创作剧本奖。

1945年,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拍摄了故事片《最后的机会》。影片同样由利奥波德·林特贝格执导,讲述的是一群人试图逃到瑞士避难的故事。该片回避了某些敏感的政治问题,比如瑞士在外国公民申请避难方面所采取的严厉而苛刻的措施,着重强调了宽容和团结等普世价值观。该公司的电影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题材具有现实性;二是画面尽量符合观众脑海中固有的瑞士形象。《玛丽-路易斯》(Marie-Louise)和《最后的机会》(Die letzte Chance)这两部影片都展示了阿尔卑斯山雄伟壮丽的景色,这种自然风光成为瑞士的最佳象征。

由于《最后的机会》在国际上大获成功,瑞士联邦政府开始重新考虑它对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所持的立场。在该片的筹拍阶段,联邦政府曾竭尽全力阻止电影的拍摄,因为这部电影主题涉及了颇受争议的瑞士的避难政策。不过当得知该片具有宣传瑞士正面形象的功效的时候,联邦政府改变了态度,转而支持影片的推广发行。1946年,瑞士联邦委员爱德华·冯·施泰格尔(Eduard von Steiger)甚至亲自向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订购纪录片《瑞士欢迎避难者》(Die Schweiz nimmt Flüchtlinge auf)。耐人寻味的是,施泰格尔本人在二战期间就是瑞士避难政策的负责人,并且曾叫嚣“瑞士这条小船已经超载”。《瑞士欢迎避难者》的受众主要是外国记者,该片讲述了瑞士联邦政府在二战期间表现出的人道主义使命感。

上世纪50年代初,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拍摄了两部电影,分别是《海蒂》(Heidi)和《海蒂与皮埃尔》(Heidi und Peter)。众所周知,海蒂这个人物是瑞士文化的象征。这两部故事片带有一种强烈的地方色彩,展现了瑞士的田园生活和阿尔卑斯风光,将瑞士描绘成一个远离现代化工业负面影响的国家。在美国,《海蒂》的上映大获成功,瑞士趁机推出了许多与影片相关的文化交流项目,比如举行儿童智力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可以来瑞士旅游。《海蒂》于1953年登陆美国,海蒂的扮演者埃尔斯贝特·西格蒙德(Elsbeth Sigmund)和彼得的扮演者托马斯·克拉梅特(Thomas Klameth)亲自前往纽约,将苏黎世市长的一封信转交给纽约市长。

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的作品表现了电影这个相对年轻的传媒的发展潜力和巨大功效。电影受众广泛,适合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电影自诞生以来为瑞士国家形象的海外建设提供了便利。

参考档案

瑞士电影资料馆(Schweizer Filmarchiv)

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Praesens Film)

参考书目

马丁·绍布(Martin Schaub):《瑞士电影》,苏黎世,瑞士文化基金会1997年版(Film in der Schweiz, Zürich, Pro Helvetia 1997)

维尔纳·维德 (Werner Wider):《瑞士电影,1929-1964:循规蹈矩的瑞士》,苏黎世,利马特出版社1981年版(Der Schweizer Film 1929-1964. Die Schweiz als Ritual, Zürich, Limmat 1981)

作者

托马斯·卡戴尔巴克(Thomas Kadelbach)

文章

"Marie-Louise", 1944

1944年推出的长篇故事片《玛丽-路易斯》由利奥波德·林特贝格(Leopold Lindtberg)执导。该片是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的历史转折点。《玛丽-路易斯》以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大团结为主题,反映了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改变了以往的价值导向。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collection des affiches

"Landammann Stauffacher", 1941

从上世纪30年代末开始,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制作的影片以服务于精神国防运动为原则。1941年,该公司推出了历史巨片《建国者施陶法彻》(Landammann Stauffacher)。该片的故事背景是14世纪的瑞士,但是大量当代瑞士的价值观被植入其中。

© Praesens Film www.praesens.com

"Landammann Stauffacher", 1941

影片《建国者施陶法彻》的主演是瑞士演员海因里希•格里特勒(Heinrich Gretler)。他在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投拍的多部电影中扮演角色,如《步兵维普夫》和《海蒂》。

Archives Praesens Film

"The Last Chance" in New York

和《玛丽-路易斯》一样,故事片《最后的机会》同样强调了宽容和团结等普世价值观。该片在美国上映后大获成功。

Archives Praesens Film

"The Last Chance" in New York

纽约地铁站中的《最后的机会》的海报。

"Swiss Tour", 1949

1949年,普拉厄森斯电影公司拍摄了影片《瑞士观光》,讲述了美国士兵在瑞士度假的故事。

Archives Praesens Film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