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法语区乐团海外巡演

par Thomas Kadelbach

Thomas Kadelbach, né en 1979. Après des études d'histoire et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à Angers, Fribourg et Madrid, il collabore au projet de recherche FNS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Suisse, 1945-1990. Thèse de doctorat sur Pro Helvetia et l'imag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Actuellement collaborateur scientifique à l'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
, Thomas Kadelbach, born in 1979. Studied history and French literature in Angers, Fribourg and Madrid.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SNSF research project Switzerlan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1945-1990. PhD thesis on Pro Helvetia and the image of Switzerland abroad. Currentl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音乐
乐团
中国
日本

1918年11月30日,由于年轻的指挥家艾尔内斯特·安塞梅(Ernest Ansermet)的参与, 瑞士法语区乐团在日内瓦维多利亚大厅第一次举行演出,演奏了亨德尔的B调降半音大协奏曲。自此之后,瑞士法语区乐团成为瑞士音乐生活的一面旗帜,并且为当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艾尔内斯特·安塞梅于1969年去世。在此之前,他一直担任瑞士法语区乐团的指挥。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比较偏爱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作曲家的作品,许多音乐作品都是在他的指挥下第一次面向公众演奏,如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winsky)的《弥撒曲》和弗兰克·马丁(Frank Martin)的《风暴曲》(Der Sturm)。二战结束后,安塞梅在国际上声誉日隆,许多国家邀请他到国外举行演出,瑞士法语区乐团成为瑞士文化生活的首席大使。

在1950年之前,由于资金的限制,音乐在瑞士文化基金会举办的国际文化活动中一直居于“千年老二”的地位。在二战结束初期,瑞士文化基金会用于海外文化活动的总预算每年只有12万瑞郎,基本无法对大型交响乐团的海外巡演提供赞助。因此基金会不得不采取“好钢用在刀刃上”的政策,赞助对象仅仅局限于那些参加国外音乐节的乐团。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瑞士法语区乐团得到了基金会的支持,于1948年和1952年分别代表瑞士参加了爱丁堡音乐节和巴黎音乐节,演奏了瑞士作曲家阿瑟·奥涅格(Arthur Honegger)和弗兰克·马丁(Frank Martin)的作品。

自1960年起,瑞士文化基金会的腰包鼓了起来,不但能够组织本国乐团在海外进行定期巡演,而且势力范围也扩展到距离瑞士比较远的国家。1966年,瑞士法语区乐团参加了加州斯坦福音乐节。一年之后,乐团又在蒙特利尔世博会上举行演出。除此之外,瑞士法语区乐团于1968年、1976年和1987年三次登陆日本,于1974年、1981年、1985年和1989年四次访问美国。

由于瑞士法语区各州及城市囊中羞涩,瑞士文化基金会的资金支持是国内乐团进行海外巡演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基金会内部对于其赞助对象的选择也存在争议。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在一片批评声中,基金会开始重新检讨以前的“论资排辈”的赞助标准,减少了对有名气的乐团的赞助额,开始扶植具有创新意识的作曲家。尽管如此,瑞士文化外宣政策依然向著名乐团海外巡演倾斜,因为外交界人士认为组织这种活动是推行国家文化外交的必要手段。

参考档案

瑞士文化基金会,I团队报告(Pro Helvetia, Protokolle Gruppe I)

瑞士联邦档案馆E9510.6 1991/51, 第420卷

参考书目

弗朗索·瓦于德利(François Hudry): 《瑞士法语区乐团,1918-1988》,沃韦,雀巢公司出版社1988年版(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1918-1988, Vevey, Société des produits Nestlé 1988)

克劳德·塔普莱(Claude Tappolet): 《日内瓦20世纪的音乐生活》,日内瓦,乔尔格出版社1979年版(La vie musicale à Genève au vingtième siècle, Genève, Georg Editeurs 1979)

作者

托马斯·卡戴尔巴克(Thomas Kadelbach)

文章

Ernest Ansermet

瑞士法语区乐团于1918年由艾尔内斯特·安塞梅(Ernest Ansermet 1883-1969)创立,他一直担任乐团的指挥直到1967年。

Archives de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The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in Japan, 1976

20世纪下半叶,瑞士法语区乐团多次在日本演出。图为乐团1976年在日本巡演的海报。

Archives fédérales E 2200.136 1998/13, Vol. 41

The Tonhalle Orchester in China

除了瑞士法语区乐团,瑞士文化基金会还多次赞助瑞士苏黎世音乐厅乐团在海外举行巡演。1982年,瑞士苏黎世音乐厅乐团登陆中国。

Archives Pro Helvetia

The 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in Japan, 1968

1968年,瑞士法语区乐团第一次在日本举行巡演。

Archives de l'Orchestre de la Suisse romande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