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par Pauline Milani

Pauline Milani est historienne. Après une thèse sur la politique culturell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elle travaille maintenant sur les artistes femmes du XIXème siècle. Elle enseigne à l'Université de Fribourg et à UniDistance.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1939年2011年,瑞士文化基金会的职能类似院外联邦委员会,其25位理事由联邦委员会任命,任期为四年。基金会主席在这25位理事中产生,由最高行政当局(联邦委员会)指定。基金会的组织形式类似一个工作组,25位理事自由分工,各司其职。第一理事(自1978年起,第一理事为两人)专门负责瑞士文化对外传播工作。在瑞士,除了联邦美术委员会和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瑞士文化基金会是唯一的受联邦政府委托处理国际文化关系的机构。

从1939年到2009年,总共有237人担任瑞士文化基金会理事,其中有50位妇女。为什么女性比例这么低呢?原因很简单:尽管公民投票是瑞士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特色,一年要举行四次,但在1971年之前,瑞士妇女并没有选举权。那么能够参与制定瑞士文化政策的这些杰出女性到底是何方神圣?瑞士是一个非常厌恶人事编制膨胀的国家,恨不得一个人当四个人使唤,因此在担任公职的男性中,能够大放异彩的是凤毛麟角,更不用说女性了。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战斗在瑞士文化基金会这条战线上的女性都成了无名英雄。有谁还记得玛丽亚·特蕾布(Maria Trüeb), 贝尔特-德·希昂维勒(Berthe de Cérenville)或者米歇尔-吉诺德·姆拉尔特(Michelle Cuénod-de Muralt)?这三人中第一位是记者出身,供职《瑞士》期刊,曾投身于卢塞恩妇女选举运动,于1939年至1956年任瑞士文化基金会理事;第二位是洛桑维奈中学的校长,她在基金会理事的岗位上只干了一届(1939年至1943年);第三位是瑞士妇女协会联盟的副主席,她在第二位离职后接班,一直在基金会工作到1952年。

如果对曾在瑞士文化基金会理事会中任职的女士们进行细致研究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她们中有许多人都曾在各自的领域成为“第一人”。伊尔玛·特鲁迪(Irma Tschudi)于1956年至1960年任基金会理事,她是巴塞尔大学自然科学系中第一位获得正教授资格的女性。维海娜·保尔辛吉(Vérène Borsinger)于1953年当选巴塞尔刑事法院的法官,成为瑞士第一位女刑事法官,她在基金会理事的岗位上干了两届(1956年至1965年)。玛格丽特·比格勒-艾根伯格(Margrit Bigler-Eggenberger)于1970年进入基金会,1974年成为第一位联邦女法官。丽丝·吉拉丹(Lise Girardin)也于同一时间就任基金会理事,她于1968年成为日内瓦市长,是该市第一位女市长;1971年,她又当选瑞士联邦议会上院议员,是该院第一位女议员。

让娜·埃尔什(Jeanne Hersch)同样是一位素质极高、成就辉煌的女性。她于1960年被任命为瑞士文化基金会理事,但是在此之前,这位哲学家早已蛮声海内外,即是道德楷模又是超一流学者。让娜·埃尔什在日内瓦大学任教,在各国间往返穿梭,积极投身于欧洲联邦主义运动。1961年,她就任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委员。1966年1月,她又来到巴黎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哲学部的领导工作,在这一岗位上一直干到1968年。

瑞士文化基金会中的女性理事大都有广泛的人脉,这是她们得到这个岗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阿丽斯·布里奥德(Alice Briod),她是海外瑞士人秘书处主任,于1953年至1959年任基金会理事。又比如奥尔唐斯·安达-布尔勒(Hortense Anda-Bürhle),她是莱茵金属防空公司(原名Oerlikon-Bührle)的股东,对文学艺术事业经常慷慨解囊。她在基金会理事这个岗位上干了十年(1960-1970),不过她离职的时间却非常耐人寻味:1970年,她的家族卷入了一起丑闻,搞得声名狼藉,她的一位兄弟由于非法向南非和尼日利亚贩卖武器而受到指控。

瑞士文化基金会理事会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接纳了一批艺术界的女性。比如说弦乐器制造商玛丽丝·福尔曼(Maryse Fuhrmann),她是纳沙泰尔外迁歌剧院(Opéra décentralisé à Neuchâtel)院长,于1990年至2000年任基金会理事;此外还有舞蹈家和舞蹈动作设计者安娜-玛丽·帕尔克(Anne-Marie Parekh),她于1993年至2004年在基金会理事会任职,后来又于2006年至2009年任格拉吉拉·孔塔托(Graziella Contratto)管弦乐团指挥。

迄今为止,瑞士文化基金会只有两位女性主席。第一位是罗斯玛丽·希曼(Rosemarie Simmen),她曾任索洛图恩州政府委员会委员,于1990年至1997年任基金会主席。第二位是伊薇特·雅艾吉(Yvette Jaeggi),她曾任联邦议会下院(国民院)议员和洛桑市市长,于1998年至2005年任基金会主席。不过直到现在基金会主任这一职务还是男性的领地。

2012年,瑞士文化基金会经过改组后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其中有3位是女性。

文章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