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艺术风格:苏黎世具体艺术流派

par Thomas Kadelbach

Thomas Kadelbach, né en 1979. Après des études d'histoire et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à Angers, Fribourg et Madrid, il collabore au projet de recherche FNS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Suisse, 1945-1990. Thèse de doctorat sur Pro Helvetia et l'imag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Actuellement collaborateur scientifique à l'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
, Thomas Kadelbach, born in 1979. Studied history and French literature in Angers, Fribourg and Madrid.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SNSF research project Switzerlan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1945-1990. PhD thesis on Pro Helvetia and the image of Switzerland abroad. Currentl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具体艺术
当代艺术
美术

在20世纪下半叶,几何抽象派在瑞士艺术中经常占据统治地位。几何抽象派于上世纪30年代在苏黎世兴起,秉承德国包豪斯精神。艺术史学家汉斯-A·吕迪(Hans A. Lüthy)认为“苏黎世具体艺术流派”的诞生和发展是瑞士在20世纪为人类艺术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这个派别的杰出代表人物有:马克思·比尔(Max Bill)、 理查德-P·罗斯(Richard P. Lohse)、 卡米耶·格哈埃瑟(Camille Graeser)和雷欧·勒皮(Leo Leuppi)。具体艺术是艺术家应用具象的色彩的点、线、面而构成的艺术形式,去表达他们艺术观的一种艺术风格。虽然这种艺术称之为具体艺术,但并非是抽象艺术的对立面,而是属于抽象艺术的范畴。尽管汉斯对“苏黎世具体艺术流派”的推崇并不是那么令人信服,但是至少说明几何抽象派所强调的朴实与理性是瑞士艺术风格的最佳写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人们总爱用一些陈腐、空泛的词汇来形容瑞士艺术,如朴实无华、精益求精和尽善尽美。在1929年巴塞罗纳世博会上,简单实用成为瑞士馆的风格定位。该馆的设计者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认为这种设计理念能够反映瑞士的价值观——谨慎克制和实用主义。

在美术方面,艺术史专家古塔尔·杰德里卡(Gotthard Jedlicka)于1947年提出瑞士艺术家作品的特点是严肃认真、技法纯熟。1982年,艺术评论家维利·罗茨勒(Willy Rotzler)在纽约举行讲座,一一列举了瑞士艺术的各种非理性的层面。在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几何抽象是瑞士艺术的唯一的表现形式,维利·罗茨勒试图通过讲座纠正这种偏见。

从上世纪50年代起,苏黎世具体艺术派和几何抽象派的画家在瑞士文化基金会领导的文化外宣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瑞士政府非常欣赏几何抽象派的画家,并授予他们官方艺术代表人的地位,因此他们的作品成为文化外宣的出口产品。具体派艺术家的主要创作领域是工业设计和工艺美术,并且得到了联邦工艺美术委员会的支持和赞助。

 

由于几何抽象派的审美观强调的是各种形状的完美组合和平衡,追求理性的思维,因此在瑞士文化外宣工作中强化了瑞士国家形象的理性的一面。瑞士文化基金会积极向国外推介具体派画家的作品,特别是1958年在柏林举行具体派画家作品展,1971年在纽约也举办了同样的展览,此外还举办过马克思·比尔以及其他一些艺术家的作品回顾展。

在外国艺术评论家眼中,苏黎世具体艺术流派体现了瑞士人精益求精的文化气质,继承了清教徒的理想追求,这种追求与新教的思想一脉相承。1956年,瑞士当代绘画展在西班牙举行,当地的一份报纸认为瑞士抽象派画家的作品的风格与瑞士人严守纪律的天性紧密相关。由于种族和神经系统等方面的差异,西班牙的艺术家无法在抽象艺术领域像瑞士艺术家那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1958年,柏林的《电讯报》甚至认为苏黎世的酒吧在夜间关门歇业是瑞士人思维僵化的体现,这种缺乏圆融的思维方式就像几何抽象派那样棱角分明。在许多情况下,抽象派艺术所追求的完美的形式和瑞士工业产品所追求的精益求精本质上是一致的。

参考档案

瑞士联邦档案馆E9510.6 1991/51, 第349、352、888卷

参考书目

汉斯-A·吕迪(Hans A. Lüthy)和汉斯-约尔格·厄赛尔(Hans-Jörg Heusser):《瑞士艺术1890-1980》,洛桑,帕由出版社1983年版(L’Art en Suisse 1890-1980, Lausanne, Payot 1983)

西比尔·奥姆兰(Sybille Omlin):《19世纪和20世纪的瑞士艺术:作品和背景》,苏黎世,瑞士文化基金会2004年版(Kunst aus der Schweiz: Kunstschaffen und Kunstsystem im 19. und 20. Jahrhundert, Zürich, Pro Helvetia 2002)

维利·罗茨勒(Willy Rotzler):《构成的概念:一部构成艺术史(从立体主义到今天)》,苏黎世,ABC出版社1977年版(Constructive concepts: a history of constructive art from cubism to present, Zürich, ABC-Edition 1977)

维利·罗茨勒(Willy Rotzler):《现代艺术文本》,苏黎世,奥菲赞出版社1994年版(Aus dem Tag in die Zeit. Texte zur modernen Kunst, Zürich, Offizin 1994)

作者

托马斯·卡戴尔巴克(Thomas Kadelbach)

文章

Max Bill

马克思·比尔(Max Bill 1908-1994)是苏黎世具体艺术流派的精神教父。1927年和1928年,他在德国包豪斯学院学习。马克思·比尔秉承构成主义原则,对具体艺术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将数学规律应用到艺术创作中,使作品的各个元素能够和谐共存。图为艺术家于1942年创作的《水平-垂直-对角线-节奏》。

© Pro Litteris

Richard Paul Lohse

理查德-保尔·罗斯(Richard Paul Lohse 1904-1988)是具体艺术与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驱,与马克思·比尔处于同一时代。图为画家于1945年创作的《9个串行彩色线条》。

© Pro Litteris

New York, 1971

1971年,瑞士文化基金会在纽约举办《瑞士先锋艺术展》。具体艺术在该项展览中占有特殊地位。图为展览图册。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Willy Rotzler

艺术评论家维利·罗茨勒(Willy Rotzler)是《瑞士先锋艺术展》的策展人。他写了多部研究苏黎世具体艺术流派的专著。1969年至1976年,罗茨勒担任联邦美术委员会委员。1989年,他的作品《构成的概念:一部构成艺术史(从立体主义到今天)》在纽约出版。图为该书的封面。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Concrete art in Finland

1986年,瑞士具体艺术展在芬兰举行。由于具体艺术强调把有明确数理关系的几何构造带入画面之中,追求一种纯粹的数理模式下所特有的优美构成,外国观众认为这种理念反映了瑞士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collection des affiches

São Paolo, 1965

自1951年起,瑞士正式参加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构成主义艺术家的作品经常成为联邦美术委员会的首选。在瑞士第一次参加该项活动时,马克思·比尔就荣获雕塑类作品一等奖。1965年,瑞士馆展出了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驱理查德-保尔·罗斯的画作。图为当时展览图册的封面。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Venice, 1972

在1966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几何抽象派备受推崇。瑞士在参展时重点推出了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和瓦尔特·林克(Walter Linck)的作品。图为当时瑞士馆的展览图册。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Venice, 1972

在197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中,联邦美术委员会展出了理查德-保尔·罗斯和维利·韦伯(Willy Weber)的作品。图为当时瑞士馆展览的图册。Bibliothèque nationale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