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音乐的“空间”

par Thomas Kadelbach

Thomas Kadelbach, né en 1979. Après des études d'histoire et littérature française à Angers, Fribourg et Madrid, il collabore au projet de recherche FNS Les relations culturelles internationales de la Suisse, 1945-1990. Thèse de doctorat sur Pro Helvetia et l'image de la Suisse à l'étranger. Actuellement collaborateur scientifique à l'Université de Neuchâtel.
, Thomas Kadelbach, born in 1979. Studied history and French literature in Angers, Fribourg and Madrid. Research assistant in the SNSF research project Switzerland's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elations, 1945-1990. PhD thesis on Pro Helvetia and the image of Switzerland abroad. Currently scientific collaborator at the University of Neuchâtel.

音乐
空间
世博会
巴黎

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之前,瑞士文化基金会赞助或者举办的音乐会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向外国公众推介瑞士最优秀的作曲家的代表作品,新型音乐和实验音乐则被打入冷宫,不受待见。后来基金会调整了其政策导向,开始鼓励现代艺术的创作,实验音乐才得以占有一席之地。

从1976年起在巴黎举行的《空间》系列音乐会标志着新的音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得以确立。这一项目的定位是要成为现代音乐创作的窗口,促进音乐的创新,摒弃最传统的音乐表现形式。在1976年受邀参加该项目的嘉宾中,有一位名叫雅克·居约内(Jacques Guyonnet)的作曲家。此人是日内瓦现代音乐工作室的创立者,并且于1976年至1981年担任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会长。

此外,在《空间》系列音乐会上,作曲家皮埃尔·马利坦(Pierre Mariétan)的作品《戴尔博朗斯村》(Lieu-dit : Derborence)第一次面向国外公众演出。马利坦于1935年生于Monthey镇,创作了许多器乐曲。他是将日常生活环境的声音和音乐创作相结合的先驱者。1966年在巴黎成立了音乐演奏和研究团,马利坦是该团创始人之一。1968年5月法国爆发革命,在“五月风暴”精神的指导下,研究团制定了一个旨在调动每一位音乐家创作积极性的行动纲领。

《戴尔博朗斯村》是一部别出心裁的音乐剧,将小说朗诵和器乐演奏融为一体。山谷空灵的声音和田园生活的幽静成为音乐的表现形式。在演出的同时还放映瓦莱州的自然风景,使观众“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1979年2月22日-25日,《戴尔博朗斯村》在巴黎首演,观众主要是大学生和音乐家。法国《世界报》在一篇报道中这样评价这部作品的演出效果:“我们仿佛置身于黄昏时的山谷,聆听拉缪的小说演播。 从远处传来大自然的柔和而空灵的声音,当然这种声音是事先录制好的。演出的背景音乐是器乐,在几种不同风格中自然地切换,时而节奏单调,时而充满韵律,时而生动和谐,时而曲调悠扬。可以说这部作品虽然风格有点像简约音乐,但是大音希声,达到了绕梁三月的境界。”

1992年,皮埃尔·马利坦又一次在音乐外宣工作中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当年的塞维利亚世博会上,他在瑞士国家馆中安装了音响设备,播放他自己的作品《音乐之国》(Paysmusique)。这部作品收录了96个瑞士公民的声音,他们用瑞士的四种语言进行表演。可以说这96位表演者组成了一个乐团,他们发出的声音相当于真正的独一无二的器乐曲。应该说《音乐之国》标志着 “方言音乐”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对于作曲家来说,并不是所有的表演者都有讲话的机会:在录制节目的时候,还有一些外来的移民随着“方言音乐”翩翩起舞,但是悄无声息。

参考书目

皮埃尔·马利坦:《在路上的只言片语:谈话、选段-原始资料、无线广播节目》,巴黎,克林克西克出版社2008年版(Dit chemin faisant : conversations, fragments-sources, géophonies, Paris, Klincksieck 2008)

皮埃尔·马利坦:《戴尔博朗斯村》,参见艺术杂志《空隙》1997年版,第111-125页(Lieu-dit : Derborence“, in: Le Trou. Revue d’art, 1997, S. 111-125)

作者

托马斯·卡戴尔巴克(Thomas Kadelbach)

文章

The recording of "Paysmusique"

皮埃尔·马利坦的作品《音乐之国》收录了96个瑞士公民的声音,他们用瑞士的四种语言进行表演。在1992年的塞维利亚世博会上,瑞士国家馆播放了这部作品。 © Pierre Mariétan / SUISA

"Musique-Paysage"

作曲家皮埃尔·马利坦(Pierre Mariétan)力图将日常生活环境的声音转化成音乐。1979年在巴黎举办的《空间》项目系列文化活动中,皮埃尔·马利坦的作品《音乐风景》登台亮相。图为瑞士文化基金会为其制作的演出图册。 Bibliothèque nationale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