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界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介入

par Matthieu Gillabert

Matthieu Gillabert est historien et collaborateur au Domaine d’histoire contemporaine de l’Université de Fribourg. Après avoir défendu sa thèse sur la diplomatie culturelle suisse (Dans les coulisses de la diplomatie culturelle suisse, Alphil, 2013), il mène actuellement ses recherches sur les échanges culturels Est-Ouest pendant la guerre froide et sur les mobilités étudiantes francophones après 1945.
, Matthieu Gillabert is collaborator at the Domaine d’histoire contemporaine (University of Fribourg, Switzerland). His doctoral thesis was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Dans les coulisses de la diplomatie culturelle suisse (Alphil, 2013) and he actually conducts some research on the East-West cultural exchanges during the Cold War and on the students’ mobility in the Francophonie after 1945.

精神国防
冷战
当代艺术
东欧国家

冷战初期,瑞士对欧洲的文化外宣主要局限在铁幕以西的国家和地区,因为瑞士没有任何理由在东方共产主义国家进行冒险:首先瑞士在东欧国家并没有多少经济利益,其次瑞士国内有许多势力支持反共政策,最后瑞士与东欧国家无论是语言方面还是文化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

在1956年匈牙利危机之后,与东方阵营的文化关系问题在瑞士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许多爱国组织号召对东欧进行全面抵制,不过也有人反对这种极端执拗的态度。比如说瓦尔特-马蒂亚斯•迪格尔曼(Walter Matthias Diggelmann)这位青年作家就将这种观点和三十年代在瑞士兴起的“精神国防运动”的理论基础联系起来。一些报纸也呼吁瑞士发展与东欧的关系以及文化交流,认为这种做法对于西方阵营来说并无大碍,但是可以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东方阵营至于危险的境地。

瑞士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与东方阵营开始了接触。1956年,随着瓦迪斯瓦夫·哥穆尔卡的上台,波兰的政治气候出现了松动。1960年,《日内瓦报》与《华沙生活报》正式启动文化副刊交流项目。该项目的创意来自波兰驻伯尔尼大使馆文化专员弗洛里安•乌里扎吉(Florian Uryzaj)以及《日内瓦报》记者兼剧作家瓦尔特•韦德里(Walter Weideli),目的是向对方的国家介绍本国的文化。

《日内瓦报》推出的文化副刊用波兰语翻译出版,向《华沙生活报》的读者描绘了瑞士的思想艺术生活。而《华沙生活报》也推出了一本法语副刊,向《日内瓦报》的读者介绍波兰的文化生活状况。文学评论家弗兰克•约特朗(Frank Jotterand)也不禁技痒,在《洛桑日报》上发表了一系列阐释波兰当代文化的文章。《新伯尔尼报》也不甘落后,顺势推出了一本宣传波兰的刊物。

瑞士驻华沙大使弗里德里希•吉卡斯(Friedrich Gygax)和波兰驻伯尔尼大使约瑟夫•科斯吉特斯基(Józef Koszutski)亲自负责相关文章的收集和翻译工作,并且为这两本文化副刊撰写导言。瑞士文化基金会也出资征集了一些稿件。最后,副刊的编辑工作由两国文化界的领军人物各自完成。在瑞士方面,参与该项目的人员可谓是群星荟萃:作家胡戈•罗彻尔(Hugo Loetscher)描绘了苏黎世的戏剧发展形势;剧作家瓦尔特•韦德里介绍了瑞士法语区的戏剧发展形势;指挥家恩奈斯特·安塞美(Ernest Ansermet)阐释了瑞士音乐的领先地位;小说家马克斯·弗里施(Max Frisch) 和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各自发表了一篇关于瑞士文学的文章。《日内瓦报》推出的文化副刊的主要基调是向波兰读者展示瑞士文化舞台的动态形象,这种形象与瑞士的传统观念息息相关,正如夏尔利•奎约特(Charly Guyot)教授在他的一篇关于瑞士法语区文学的评论中所勾勒的那样。

波兰方面推出了文化副刊的基调与瑞士方面是一致的,主要强调了波兰的一些文化成就,如安德烈·蒙克(Andrzej Munk)专门提到了安德烈·华依达(Andrzej Wajda)所创办的波兰电影学校。此外,副刊还隐晦地介绍了波兰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在创作时所遇到的困难。

去政治化是瑞士与波兰的文化交流的出发点。两国在编纂各自的文化副刊时都小心翼翼,避免碰触敏感问题。如瑞士剧作家马克斯·弗里施的一篇文章由于政治立场过于鲜明被枪毙,而波兰女作家玛丽亚·东布罗夫斯卡(Maria Dąbrowska)的一篇稿子也遇到了同样的命运。尽管碰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日内瓦报》对于两国文化交流的成就还是感到非常满意。1960年11月12日,该报的头版头条的标题是:“《日内瓦报》现在有两百万波兰读者”。

参考档案:
-    瑞士联邦档案馆,E 2200.151, 1976/88/18 (瑞士驻华沙大使馆)。
参考书目:
-   马修·吉拉贝尔(Matthieu GILLABERT),《在国际舞台上的瑞士文化基金会:四幕剧》,参见克劳德·奥塞尔(Claude Hauser)、布鲁诺·赛格(Bruno Seger)、雅克布·塔耐(Jakob Tanner)合著:《文化与政治之间:1939年至2009年的瑞士文化基金会》,日内瓦,斯拉特金纳出版社2010版,第81-117页

文章

Journal de Genève, 12.11.1960

Journal de Genève, 12.11.1960

新闻界对东西方文化关系的介入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