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旅游

旅行

二战结束后,瑞士制定了欢迎外国记者和文化界人士来瑞参观访问的政策。瑞士文化基金会和其它一些机构积极主动地将该项政策落入实际,来瑞参观访问的外国人成为瑞士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实践。

外国游客在确定瑞士国家身份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高速传播和现代通讯时代到来之前,旅行者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和他们的境外游记是本国人了解其它国家的唯一途径。对于瑞士来说,来瑞旅游的外国游客对于宣传瑞士的国家形象尤为重要,许多关于瑞士的神话都是外国游客建构的。

自17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的精英们对瑞士联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作为城市文化的对立面,阿尔卑斯山区的美丽风景和瑞士山民村落在欧洲其它国家的精英的眼中代表了一个消失的黄金时代,即一个真正拥有原始的平等和民主大道的社会的时代。应该说外国游客所写的游记将瑞士的政治和社会空间理想化了,他们将瑞士描绘成具有普世意义的人间乐土。在19世纪,瑞士山民的美好的田园生活依然是外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经过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席勒(Schiller)演绎,瑞士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成为瑞士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今天,外国人的游记早已不再是瑞士和外界交流和沟通的唯一的信息载体。但是,外国记者撰写的有关瑞士的报道、外国人制作的反映瑞士的电影和广播节目在瑞士的外宣工作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74年发表的瑞士海外形象报告表明外国人在瑞士的亲身经历依然是瑞士外宣的最为有效的媒介。此外,瑞士旅游业的发展则继续强化了启蒙运动时代所形成的阿尔卑斯神话。

二战结束后,瑞士联邦政府认识到制定系统的新闻传播政策的重要性。 由此,邀请外国人来瑞参观访问成为一种公关手段。上世纪50年代初,瑞士文化基金会对外新闻处成立,瑞士的接待政策开始向文化方面倾斜,许多外国人开始参观瑞士的博物馆和一些著名的培训机构。自上世纪70年代起,旅游成为瑞士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手段,很多距离瑞士比较遥远的国家的文化界人士也应邀到瑞士进行参观访问,如中国、沙特阿拉伯和塞内加尔。

瑞士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在文化方面和新闻政策方面焕发出新的活力。瑞士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继续致力于在文化对话方面促进瑞士与其它国家的文化艺术交流,而瑞士的一些官方机构如瑞士形象委员会(Présence Suisse)则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提高瑞士对外宣传工作的质量,改善瑞士的形象。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