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无以此术语归类的内容。
latest
popular
从 1970 到 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从 1916 到 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从 1949 到 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从 1945 到 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从 1950 到 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从 1925 到 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从 1939 到 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
从 1930 到 1980
在20世纪下半叶,几何抽象派在瑞士艺术中经常占据统治地位。
从 1949 到 2010
瑞士罗马研究所是瑞士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从 1945 到 1960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当代文学基本沦为瑞士文化政策的弃儿。
从 1945 到 1974
指挥家保罗·萨沙(Paul Sacher)于1944-1959年担任瑞士文化基金会理事。
从 1963 到 1991
胡戈·罗彻尔(Hugo Loetscher)是作家和记者。他的经历真实地体现了文学在瑞士文化外宣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 1940 到 2008
正统观念认为文化外交仅仅是由捍卫国家利益的职业外交家所主导的一种机制,但是从学术角度探讨这一概念时一定要跳出这一桎梏。一些非政府组织其实也经常接过官方外交的接力棒,参与到文化外交活动中,可以说起到了“非正统”...
从 1945 到 1982
瑞士法语区乐团在瑞士音乐对外传播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从 1945 到 1998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非洲大陆对于瑞士的文化外宣来说还是一块处女地 。
从 1956 到 2010
在国外举办的展览中,艺术经常沦为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