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随着现代外交体系的建立,涌现出一批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型人才:外交官作家。这些两栖明星在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在文坛上也混得风生水起。其实外交官从事文学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随着外交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外交部发布的工作报告也越来越简明扼要、中肯切题。

20世纪初期,法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官作家,如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本名Alexis Léger)、保罗·毛杭(Paul Morand)。在这些人中,保罗·克洛岱尔可能是唯一一位能够在外交官和作家这两种职业之间做到游刃有余的人。其他几位外交官作家则是利用法国对外事业宣传处这一平台取得成功。法国对外事业宣传处于1920年成立,隶属法国外交部,该部门的创立标志着法国在一战后在文化外交方面的创新。

那么在同一时期,瑞士的外交官作家的情况如何呢?与法国相比,瑞士的外交体系不够发达,出版业又按照四种语言区的界限进行分割,力量分散,在与邻国同行的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根本无法与巴黎的出版业比肩。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瑞士作家经常在法国或者德国发表他们的作品,很少有人能像法国作家那样发挥国家文化大使的作用。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上世纪70年代,外国游客和应邀来瑞士参观访问的外国人士为瑞士对外开放以及与其它国家的对话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In 1948, the French geographer André Siegfried supplies the Federal Authorities with an excellent tool for propaganda.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1981年库伯莱的一部著作在纽约出版。在这本书中,瑞士文化基金会写成“为了瑞士复兴基金会”。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197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报纸《Al-Gezirah》的一位记者在他的一篇报道中抒发了他对瑞士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二战结束后,越来越多的美国游客来瑞士旅游。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二战结束后,瑞士制定了欢迎外国记者和文化界人士来瑞参观访问的政策。瑞士文化基金会和其它一些机构积极主动地将该项政策落入实际,来瑞参观访问的外国人成为瑞士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实践。

外国游客在确定瑞士国家身份认同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信息高速传播和现代通讯时代到来之前,旅行者在国外的所见所闻和他们的境外游记是本国人了解其它国家的唯一途径。对于瑞士来说,来瑞旅游的外国游客对于宣传瑞士的国家形象尤为重要,许多关于瑞士的神话都是外国游客建构的。

自17世纪末期以来,欧洲的精英们对瑞士联邦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作为城市文化的对立面,阿尔卑斯山区的美丽风景和瑞士山民村落在欧洲其它国家的精英的眼中代表了一个消失的黄金时代,即一个真正拥有原始的平等和民主大道的社会的时代。应该说外国游客所写的游记将瑞士的政治和社会空间理想化了,他们将瑞士描绘成具有普世意义的人间乐土。在19世纪,瑞士山民的美好的田园生活依然是外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经过德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席勒(Schiller)演绎,瑞士传说中的民族英雄威廉·退尔(Guillaume Tell)成为瑞士人民争取民主和自由的象征。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