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总而言之,这位杰出的思想家的方方面面都已物尽其用,为瑞士正面形象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欧洲启蒙运动时,卢梭开始在哲学辩论中占有一席之地。虽然当时瑞士文化处于欧洲主流文化的边缘地位,这位学者却心甘情愿地为瑞士摇旗呐喊,宣称自己具备一定的瑞士文化气质。“日内瓦公民”屡次对瑞士政治制度大加赞赏,即使这种制度其实是被理想化了。在他眼中,瑞士联邦州的政治组成精炼高效,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没有鸿沟。卢梭在小说《新爱洛绮丝》中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瑞士壮丽的湖光山色,可以说这部18世纪的“畅销书”为瑞士正面形象的输出做出了贡献。简而言之,卢梭是诗人也好,教育家也好、音乐家也好还是哲学家也好,他的这些职业身份后来都成为瑞士文化外宣的工具,针对的是不同的受众。

二战后,瑞士文化外交对卢梭形象的输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战后初期,卢梭成为宣传瑞士田园生活的首选人物。借助这位学者可以对外阐释瑞士几百年来一直是一个注重自由与教育的国度:自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以将,瑞士当之无愧地成为教育学的摇篮。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随着现代外交体系的建立,涌现出一批跨学科、跨行业的新型人才:外交官作家。这些两栖明星在外交舞台上叱咤风云,在文坛上也混得风生水起。其实外交官从事文学创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在异国他乡的所见所闻正是他们创作灵感的源泉。随着外交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外交部发布的工作报告也越来越简明扼要、中肯切题。

20世纪初期,法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外交官作家,如保罗·克洛岱尔(Paul Claudel)、圣琼·佩斯(Saint-John Perse,本名Alexis Léger)、保罗·毛杭(Paul Morand)。在这些人中,保罗·克洛岱尔可能是唯一一位能够在外交官和作家这两种职业之间做到游刃有余的人。其他几位外交官作家则是利用法国对外事业宣传处这一平台取得成功。法国对外事业宣传处于1920年成立,隶属法国外交部,该部门的创立标志着法国在一战后在文化外交方面的创新。

那么在同一时期,瑞士的外交官作家的情况如何呢?与法国相比,瑞士的外交体系不够发达,出版业又按照四种语言区的界限进行分割,力量分散,在与邻国同行的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根本无法与巴黎的出版业比肩。由于上述因素的影响,瑞士作家经常在法国或者德国发表他们的作品,很少有人能像法国作家那样发挥国家文化大使的作用。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瑞士罗马研究所是瑞士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文化中心。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当代文学基本沦为瑞士文化政策的弃儿。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胡戈·罗彻尔(Hugo Loetscher)是作家和记者。他的经历真实地体现了文学在瑞士文化外宣方面的重要意义。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瑞士罗马研究所的留学经历使艾蒂安·巴里烈(Etienne Barilier)文学生涯得到了质的飞跃。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为了向国外宣传瑞士文化,瑞士文化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将本国作品翻译成国际通用语言。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国外,作家是瑞士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使者。自成立以来,瑞士文化基金会一直致力于瑞士文学的传播,将鼓励文学创作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瑞士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出版物反映了瑞士文化政策的多种职能:信息传播、鼓励创作和人员交流。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当时基金会首先将出版物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来介绍瑞士国情的特殊性。在文学方面,瑞士文化基金会首先组织翻译了19世纪的一些经典著作,如杰西米亚斯·古特尔夫(Jérémias Gotthelf)和古特弗雷德·凯勒(Gottfried Keller)的作品。从1951年起,基金会开始积极鼓励文学创作,每年都向瑞士的四种语言区的一些作家提供文学创作资金。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瑞士作家才开始在瑞士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读书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为瑞士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上世纪70年代,举办巡回朗诵会和讲座成为瑞士文化基金会一项经常性政策。同时,基金会与其它一些机构合作,通过设立一些常设机构将鼓励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如在洛杉矶设立的瑞士长驻作家项目(Swiss writer-in-residence)。最后,基金会在人员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其它国家的作家代表团。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