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1957年,外交官马克斯·特洛安德勒(Max Troendle)被任命为瑞士驻东京大使。就职后,他大力推动瑞士和日本建立文化关系。这位大使是法学家出身,商业外交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希望利用图书出版物让日本公众更好地了解瑞士。在当时,瑞士书商和出版商协会对举办图书展览会兴趣不大,让特洛安德勒感到非常遗憾。不过自上世纪50年代末,瑞士文化基金会终于在日本现身,多次参加在日本举办的图书展览会,大使先生对此大加赞赏。1958年11月,日本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举办了一场国际书展,瑞士文化基金会将一大批压仓底的儿童读物送往日本参展。经过不懈的游说,大使先生终于使瑞士出版商和日本同行取得联系,双方同意于1960年在日本举办一场瑞士图书展览会。

1961年,瑞士书商和出版商协会终于登陆日本,在这个太阳升起的地方组织了一场书展,由瑞士文化基金会提供赞助。展览规模宏大,主展厅摆放了1000多册艺术类、科学类和文学类书籍。此外还展出了一些与图书有关的摄影作品。书展的另外一项内容是平面艺术,如海报、地图以及《瑞士掠影》(Glimpses of Switzerland)。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上世纪60年代之前,当代文学基本沦为瑞士文化政策的弃儿。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胡戈·罗彻尔(Hugo Loetscher)是作家和记者。他的经历真实地体现了文学在瑞士文化外宣方面的重要意义。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瑞士罗马研究所的留学经历使艾蒂安·巴里烈(Etienne Barilier)文学生涯得到了质的飞跃。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The book exhibitions display the publishers' know-how and the wealth of Swiss book culture.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In 1948, the French geographer André Siegfried supplies the Federal Authorities with an excellent tool for propaganda.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1981年库伯莱的一部著作在纽约出版。在这本书中,瑞士文化基金会写成“为了瑞士复兴基金会”。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为了向国外宣传瑞士文化,瑞士文化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将本国作品翻译成国际通用语言。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在国外,作家是瑞士文化生活最重要的使者。自成立以来,瑞士文化基金会一直致力于瑞士文学的传播,将鼓励文学创作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瑞士文化传播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出版物反映了瑞士文化政策的多种职能:信息传播、鼓励创作和人员交流。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当时基金会首先将出版物作为一种有效的信息传播手段来介绍瑞士国情的特殊性。在文学方面,瑞士文化基金会首先组织翻译了19世纪的一些经典著作,如杰西米亚斯·古特尔夫(Jérémias Gotthelf)和古特弗雷德·凯勒(Gottfried Keller)的作品。从1951年起,基金会开始积极鼓励文学创作,每年都向瑞士的四种语言区的一些作家提供文学创作资金。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瑞士作家才开始在瑞士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各样读书活动和文化交流项目为瑞士文化外宣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上世纪70年代,举办巡回朗诵会和讲座成为瑞士文化基金会一项经常性政策。同时,基金会与其它一些机构合作,通过设立一些常设机构将鼓励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播结合起来,如在洛杉矶设立的瑞士长驻作家项目(Swiss writer-in-residence)。最后,基金会在人员交流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接待了许多来访的其它国家的作家代表团。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latest

在第三世界国家开辟的《第二条道路》

19702000

就其属性来说,人种博物馆参与国家对外文化关系的构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瑞士海外移民服务于瑞士文化外宣

19161976

很久以来,瑞士就是一个移民输出国。当国家处于经济困境时,许多瑞士人就到国外去寻找生存空间。瑞士在16世纪就已掀起了移民的狂潮。

瑞士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处理文化关系的工具

19492016

1949年,瑞士成为教科文组织会员国。瑞士不仅加入了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更重要的是与国际关系协调网络实现了对接。

卢梭:瑞士制造

19451968

湖光山色、世外桃源、自由乐土、教育为本,这就是瑞士希望对外输出的国家形象。为了瑞士文化外交的利益,人们有意将卢梭打上“瑞士标签”,经常将这位哲学家工具化、瑞士化,并且对他的作品进行重新解读。

瑞士对日本文化传播概况

19501970

日本是一个非常喜欢图书展览会的国度。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出版商在日本多次参加这类活动。不过瑞士文化基金会和瑞士外交部门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提供支持。

一位心系瑞士文化对外传播的青年历史学家

1946

瑞士文化基金会于1939年成立,其初衷是保卫瑞士本土文化。在当时,瑞士认为外国宣传机器的渗透已经对瑞士的本土文化构成了威胁。

建筑师勾勒出二战后瑞德文化关系的第一批蓝图

1945

二战后,瑞士与德国邻居的文化关系一直是官方机构内部避免谈论的问题。德国在道德上又一次被欧洲国家所孤立,其文化影响力在国外要么被完全消灭要么被迫化整为零。

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的诞生

19251933

作为文化外交和学术外交的象征,巴黎国际大学城瑞士馆是瑞士文化外宣在国外的定点机构之一。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先生们…和女士们!

19392012

瑞士文化基金会的领导机构首先是基金会理事会,最初由25名成员组成。理事会下设常务秘书处,这个部门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基金会根据新的《文化法》进行了重组,其理事会成员缩减为9人。

文化与教育促进和平建设

194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法》序言宣告:“战争起源于人之思想,故务需于人之思想中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这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该组织的宗旨。